美丽中国行 hi,最近想去哪

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
站内搜索:

天水麦积山

世界文化遗产、中国四大石窟之一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风景名胜区、国家自然保护区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千米的麦积区南侧,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,相对高度142米。峰顶呈圆锥状,因山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。麦积山现存大小窟龛194个,54个位于东崖,140个分布在西崖,共保存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19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、石刻造像7200多件,壁画1300多平方米。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“四大石窟”。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比较险要,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,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。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,不禁惊心动魄。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:“峭壁之间,镌石成佛,万龛千窟。虽自人力,疑是神功。”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“砍完南山柴,修起麦积崖”,“先有万丈柴,后有麦积崖”的谚语。可见当时开凿洞窟,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、宏大。

 

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(公元384—417年)时期。据史书记载,著名禅僧玄高、昙弘在此讲学,“聚集僧人三百”。北魏、西魏、北周三朝,大兴崖阁,造像万千。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。

麦积山石窟艺术,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。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“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”。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,那么,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。这里的雕像,大的高达16米,小的仅有10多厘米,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,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。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、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、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。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,极富生活情趣,被视为珍品。

东崖以涅槃窟、千佛廊、散花楼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;西崖最重要的三大窟,以万佛堂最大,天堂洞次之,127号窟最小,皆开凿于公元6世纪。

第4窟  也叫散花楼,位于东崖三大佛上方最高处,距地高约70米,为麦积山规模最大,位置最高的石窟,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。北周、唐、宋、明、重修。窟顶为单檐庑殿式,前有七间八柱长廊,廊后作七个并列顶四面坡顶的方形大窟。窟高15米,宽31.7米,深13米。由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发生强烈地震,前廊六根列柱及顶部平基崩塌无存,仅留两侧石柱。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,历经唐、宋、元、明不断修缮,造像已非初始原貌。诸龛外部浮雕帐幔帷幕上饰火焰纹、宝珠、鳞片网格花饰及流苏等,显得十分华丽壮观。龛与龛之间有石胎泥塑。宋代塑两身高4.2米的金刚力士,骨骼健壮、肌肉突起,造型夸张,但都强悍无比,气势逼人,塑作技艺高超,是金刚力士中之杰作。 

窟外上方的崖壁上,有薄肉塑伎乐飞天五组,均为北周原作。每组飞天四身,面部、四肢等肌肉裸露的部分浮雕,其余衣纹、裙带及披巾等彩绘。有的手执乐器演奏,有的手捧供物飞舞,自由自在地飞旋于鲜花与祥云的虚空之中。别出心裁、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不仅轻盈优美,增加了人物的流动感,也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。此窟建成之时,并请庾信撰写了《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》。 

散花楼的得名据说是在此散花,佛将带给你好运和祝福。当你登上七佛阁前廊凭栏倚立,将五彩缤纷的纸片撒向空中,你就会看到美丽的纸片纷纷扬扬、徐徐飘落而下。奇妙的是,顷刻之间,这些纸片又争先恐后地向上飞升,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。这一奇观,民间流行的美丽传说很耐人寻味。故事说的是当年佛阁建成后,曾邀佛祖来此讲经说法,赴会听法者云集上七佛阁之下。七佛阁里修行的二十八尊飞天,见此盛况,兴奋不已。为识别赴会者们对佛的信仰是否真诚,她们从空中向地上的众生散花,如果他们心诚,飘落的花雨就会飞向天际;如果花瓣落在谁的肩上, 就说明他俗缘未断,红尘未了。结果,散落的飞花久久飞舞于空际,没有一瓣落下,证实前来听法的众僧,个个诚心敬佛。久而久之,人们习惯称七佛阁为“散花楼”。

 

第121窟  始建于北魏晚期,宋代重修。三壁龛内各塑一佛,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。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,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,结跏跌坐于方台上,弟子穿袈裟,下着裙,左弟子堆螺旋发髻。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。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,面带笑意,双手合掌于胸前,作拍手状,似在窃窃私语,会心交谈,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,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,使人倍感自然与亲切。力士头部为后来宋代重修。左力士袒上身,下着裙,披巾于腹部穿圆、交叉,左手持金刚杵而立,右手提风带。右力士着宽袖上衣,下着长裙,垂手而立,身穿护身铠甲,刚健雄武,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。

第5窟  俗称“牛儿堂”,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,上七佛阁左侧。隋及初唐始建,经宋明重修。仿木构建筑崖阁式洞窟,前有窟廊,后凿一窟二龛,为“三世佛”。龛中窟平面呈椭圆形,穹隆顶。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。虽经后代重修,仍保持着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。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,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。菩萨花萝高冠,面目端庄秀丽,双臂外露,肌肤丰腴,但姿态服饰有别。体形微呈S形扭动曲线,婀娜多姿。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,具有“丰满圆润”的艺术风格。中龛外右侧塑一天王像,身穿铠甲,两眼圆睁,神情威严,脚踩一卧式小牛犊,卧牛昂首屈膝,挣扎欲起,姿态极其生动,该窟因此称“牛儿堂”。民间关于小牛的传说也十分动人。相传,牛儿堂的这尊天王,本该站在他脚下的莲台上。但在窟廊上静卧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,它力大无比,要是吼叫一声,就会天崩地裂,山体倒塌,为众生带来无穷的灾难。牛犊的这种本性,引起天王的注意与提防。一天,天王发现牛犊伸长脖子,抖动四蹄要耸起身来活动一番。天王生怕牛犊的这一举动会给众生降下大祸,为保住山体便纵身一跃,双脚稳稳踏在牛背之上,牛犊几番挣扎未能跃起,一场眼看要发生的灾难免除了。直到今天,天王还踏着这头神牛,似乎还不忘保护人们的安全。美丽的传说,反映了人们对安宁、和平、幸福生活的希望与祈求。 

龛内壁画,全为明代重绘,仅龛外右侧上方留有初唐时期所绘“西方净土变”一块,并有女供养人及侍女数十身, 身穿窄袖悬裳,长裙系颈。此外,在右侧身部正中画马一匹,四周有飞天围绕,又有流云、彩莲、佛珠衬托,可能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作,色彩艳丽,形象生动,亦为初唐时期代表作品之一。

第135 窟  俗称天堂洞,北魏晚期开凿,为西崖三大窟之一。横长方形平顶窟,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。全窟共有造像17身。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的石雕一佛二菩萨,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。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,正壁上部绘涅槃变,其右侧的《八王争舍利》图,构图准确,描绘真切,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。

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、艺术、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,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。北魏造像秀骨清俊,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现实的蔑视、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;西魏、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,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;隋唐造像丰满细腻;宋代造像衣纹写实,面貌庄重。麦积山艺术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,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,神情动人,富有生活气息。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,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,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,加以艺术的夸张、想象、概括、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。

麦积山石窟也曾是“有龛皆是佛、无壁不飞天”,但由于多雨潮湿,壁画大多剥落,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、涅槃变、地狱变及睒子本生、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,壁画中描绘的城池、殿宇、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,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。尤其是飞天,多彩多姿更具特色,有泥塑、雕刻、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。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,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,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。她没有翅膀,没有羽毛,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,只凭借飘曳的衣裙、飞舞的彩带。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,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。同时,在壁画、雕塑中反映的舞蹈、乐器,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
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,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、野花茂草。攀上山顶,极目远望,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。只见千山万壑,重峦叠嶂,青松似海,云雾阵阵,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。

天水麦积山

发布时间:2016-01-09 10:30:38

世界文化遗产、中国四大石窟之一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风景名胜区、国家自然保护区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千米的麦积区南侧,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,相对高度142米。峰顶呈圆锥状,因山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。麦积山现存大小窟龛194个,54个位于东崖,140个分布在西崖,共保存了从公元4世纪末到19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、石刻造像7200多件,壁画1300多平方米。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“四大石窟”。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比较险要,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,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。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,不禁惊心动魄。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:“峭壁之间,镌石成佛,万龛千窟。虽自人力,疑是神功。”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“砍完南山柴,修起麦积崖”,“先有万丈柴,后有麦积崖”的谚语。可见当时开凿洞窟,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、宏大。

 

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(公元384—417年)时期。据史书记载,著名禅僧玄高、昙弘在此讲学,“聚集僧人三百”。北魏、西魏、北周三朝,大兴崖阁,造像万千。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。

麦积山石窟艺术,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。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“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”。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,那么,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。这里的雕像,大的高达16米,小的仅有10多厘米,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,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。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、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、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。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,极富生活情趣,被视为珍品。

东崖以涅槃窟、千佛廊、散花楼、中七佛阁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;西崖最重要的三大窟,以万佛堂最大,天堂洞次之,127号窟最小,皆开凿于公元6世纪。

第4窟  也叫散花楼,位于东崖三大佛上方最高处,距地高约70米,为麦积山规模最大,位置最高的石窟,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。北周、唐、宋、明、重修。窟顶为单檐庑殿式,前有七间八柱长廊,廊后作七个并列顶四面坡顶的方形大窟。窟高15米,宽31.7米,深13米。由于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发生强烈地震,前廊六根列柱及顶部平基崩塌无存,仅留两侧石柱。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,历经唐、宋、元、明不断修缮,造像已非初始原貌。诸龛外部浮雕帐幔帷幕上饰火焰纹、宝珠、鳞片网格花饰及流苏等,显得十分华丽壮观。龛与龛之间有石胎泥塑。宋代塑两身高4.2米的金刚力士,骨骼健壮、肌肉突起,造型夸张,但都强悍无比,气势逼人,塑作技艺高超,是金刚力士中之杰作。 

窟外上方的崖壁上,有薄肉塑伎乐飞天五组,均为北周原作。每组飞天四身,面部、四肢等肌肉裸露的部分浮雕,其余衣纹、裙带及披巾等彩绘。有的手执乐器演奏,有的手捧供物飞舞,自由自在地飞旋于鲜花与祥云的虚空之中。别出心裁、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不仅轻盈优美,增加了人物的流动感,也体现了作者卓越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。此窟建成之时,并请庾信撰写了《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》。 

散花楼的得名据说是在此散花,佛将带给你好运和祝福。当你登上七佛阁前廊凭栏倚立,将五彩缤纷的纸片撒向空中,你就会看到美丽的纸片纷纷扬扬、徐徐飘落而下。奇妙的是,顷刻之间,这些纸片又争先恐后地向上飞升,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。这一奇观,民间流行的美丽传说很耐人寻味。故事说的是当年佛阁建成后,曾邀佛祖来此讲经说法,赴会听法者云集上七佛阁之下。七佛阁里修行的二十八尊飞天,见此盛况,兴奋不已。为识别赴会者们对佛的信仰是否真诚,她们从空中向地上的众生散花,如果他们心诚,飘落的花雨就会飞向天际;如果花瓣落在谁的肩上, 就说明他俗缘未断,红尘未了。结果,散落的飞花久久飞舞于空际,没有一瓣落下,证实前来听法的众僧,个个诚心敬佛。久而久之,人们习惯称七佛阁为“散花楼”。

 

第121窟  始建于北魏晚期,宋代重修。三壁龛内各塑一佛,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。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,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,结跏跌坐于方台上,弟子穿袈裟,下着裙,左弟子堆螺旋发髻。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。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,面带笑意,双手合掌于胸前,作拍手状,似在窃窃私语,会心交谈,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,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,使人倍感自然与亲切。力士头部为后来宋代重修。左力士袒上身,下着裙,披巾于腹部穿圆、交叉,左手持金刚杵而立,右手提风带。右力士着宽袖上衣,下着长裙,垂手而立,身穿护身铠甲,刚健雄武,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。

第5窟  俗称“牛儿堂”,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,上七佛阁左侧。隋及初唐始建,经宋明重修。仿木构建筑崖阁式洞窟,前有窟廊,后凿一窟二龛,为“三世佛”。龛中窟平面呈椭圆形,穹隆顶。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。虽经后代重修,仍保持着隋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。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,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。菩萨花萝高冠,面目端庄秀丽,双臂外露,肌肤丰腴,但姿态服饰有别。体形微呈S形扭动曲线,婀娜多姿。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,具有“丰满圆润”的艺术风格。中龛外右侧塑一天王像,身穿铠甲,两眼圆睁,神情威严,脚踩一卧式小牛犊,卧牛昂首屈膝,挣扎欲起,姿态极其生动,该窟因此称“牛儿堂”。民间关于小牛的传说也十分动人。相传,牛儿堂的这尊天王,本该站在他脚下的莲台上。但在窟廊上静卧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,它力大无比,要是吼叫一声,就会天崩地裂,山体倒塌,为众生带来无穷的灾难。牛犊的这种本性,引起天王的注意与提防。一天,天王发现牛犊伸长脖子,抖动四蹄要耸起身来活动一番。天王生怕牛犊的这一举动会给众生降下大祸,为保住山体便纵身一跃,双脚稳稳踏在牛背之上,牛犊几番挣扎未能跃起,一场眼看要发生的灾难免除了。直到今天,天王还踏着这头神牛,似乎还不忘保护人们的安全。美丽的传说,反映了人们对安宁、和平、幸福生活的希望与祈求。 

龛内壁画,全为明代重绘,仅龛外右侧上方留有初唐时期所绘“西方净土变”一块,并有女供养人及侍女数十身, 身穿窄袖悬裳,长裙系颈。此外,在右侧身部正中画马一匹,四周有飞天围绕,又有流云、彩莲、佛珠衬托,可能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作,色彩艳丽,形象生动,亦为初唐时期代表作品之一。

第135 窟  俗称天堂洞,北魏晚期开凿,为西崖三大窟之一。横长方形平顶窟,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。全窟共有造像17身。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的石雕一佛二菩萨,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。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,正壁上部绘涅槃变,其右侧的《八王争舍利》图,构图准确,描绘真切,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。

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、艺术、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,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。北魏造像秀骨清俊,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现实的蔑视、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;西魏、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,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;隋唐造像丰满细腻;宋代造像衣纹写实,面貌庄重。麦积山艺术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,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,神情动人,富有生活气息。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,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,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,加以艺术的夸张、想象、概括、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。

麦积山石窟也曾是“有龛皆是佛、无壁不飞天”,但由于多雨潮湿,壁画大多剥落,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、涅槃变、地狱变及睒子本生、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,壁画中描绘的城池、殿宇、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,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。尤其是飞天,多彩多姿更具特色,有泥塑、雕刻、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。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,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,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。她没有翅膀,没有羽毛,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,只凭借飘曳的衣裙、飞舞的彩带。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,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。同时,在壁画、雕塑中反映的舞蹈、乐器,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
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,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、野花茂草。攀上山顶,极目远望,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。只见千山万壑,重峦叠嶂,青松似海,云雾阵阵,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。

评 论
手机:  
电话:  
联系人:
Q Q:   
地址:  

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
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,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,目前各项建设...
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
近日,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《滁非绝色》正式对外亮相。据悉,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...
《芈月传》热播助长淮南景
近日,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《芈月传》着实让“淮南十景”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...